吃的夠了嗎?教你成為家人的營養師

「這個便當600多卡,感覺好像蠻多的,這樣會不會太多啊?」走進便利商店,隨手拿起午餐便當往後翻,雖然看得懂上面寫的營養內容標示,但似乎還是不確定到底適不適合自己。
每個人該吃多少、適合吃多少,都會因為生長環境、居住位置、基因…等而有所不同,像是西方人體格上與東方人的差異,每天基本的熱量攝取會明顯比東方人高出許多,而北美與南美又會因環境氣候不同,該攝取的營養素也會有些許的差異存在。
為了維持各地區的民眾健康,避免營養素的缺乏,大多數的國家皆有設計國人飲食建議攝取量,而台灣也不例外;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所訂定「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(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, DRIs)」,就是針對台灣民眾所訂定出的建議量。

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(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, DRIs)

「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(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, DRIs)」已經來到了第八版,而目前最新的第八版則是透過 102-105 年間完成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(NAHSITs) 所統計與觀察到營養問題而設計,後需幾過幾次修正與討論後已經正式公告在國民健康署的網站上。
而裡面的內容除了有各個年紀的熱量、蛋白質、膳食纖維、礦物質….等的攝取建議量之外,部分的維生素礦物質也有訂定「上限攝取量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(UL) 」,避免引起危害與疾病風險。

那我還需要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嗎?

雖然「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(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, DRIs)」是針對台灣民眾所設計的飲食建議標準,但是有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各別上的差異。
像是罹患有些慢性疾病,如糖尿病、腎臟病…等,飲食的種類與設計就會與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有所不同;此時則就需要有醫師或營養師的協助指導,並免病情惡化。
所以在這邊還是要提醒大家,如果有疾病問題,還是需要就醫回診,避免延誤病情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