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市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,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1.3%,是全台第二老城市。
因應加速老化的現象,去年台北便開始「青銀換居」政策,鼓勵長輩以原有的老公寓來交換較遠,但配有電梯和高齡友善設施的社區(如南港的東明社會住宅),原住所則出租給年輕人使用。儘管如此,此政策至今成功的案例僅五個,主要的阻礙是大多數長輩不願離開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,加上社宅只能住六年的限制也讓人卻步。
高齡住宅議題,是全球政府面臨的挑戰。看到荷蘭、美國、日本、法國等地的成功青銀共居政策,究竟在台灣可不可行呢?
台灣現行三項政策
解決「老人困老宅」的困境,我們必須了解長輩真正需要的什麼?是「陪伴」還是「照護」。若目標是解決日常照護問題,如無電梯、無把手的廁所等,或許都更與老公寓補助改建更為實際。
國外有許多成功的青銀共居例子,例如在美國Judson Manor安養中心的案例,他們讓音樂學院的學生以演奏會換取免費住宿。事實上這根本不算青銀共居,
*不須任何居輔員幫忙(independent)的住宿最低價每月是4368 美金(近13萬台幣)
*有基礎居服員協助(Asist living)的費用最低是9318美金(近30萬台幣)
所以這更像是在醫療資源充足的豪華環境下進行的青銀共居,與台灣的情況完全不同。
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我認為應該先將焦點放在「照護」上,並重新審視被遺忘的的「老人公寓」政策。
該政策於1990年時,由地方政府及社福機構推動,但因當時社會觀念未成熟及興建完成的公寓入住率低落,該政策最後還是失敗收場。
但老人公寓相較於青銀換居及青銀共居,我認為仍有三大優勢:
1.集中式住宅有效分攤醫療成本
老人公寓有辦法訓練專業人員,規劃駐點營養師及護理師、安排巡診醫師,簽約長期合作的醫療院所接及接送回診,以及應付緊急醫療需求。這些在換居或混居社宅都會提高更多的成本。
2.更貼近長輩生活友善空間
比起將老宅加裝電梯及扶手,或是將社宅加裝全齡設施,都不比全棟以高齡者需求為出發的老人公寓來的經濟且實用
3.老人公寓更能滿足陪伴需求
未來台灣年輕人比例會急遽下降,以老人互相陪伴為核心的社群才會走的長久;更別提年輕忙碌工作壓力,時常早出晚歸。
台灣成功的案例
台灣有一些成功的案例,像是陽明老人公寓與文化大學的青銀共居,其實是以老人公寓為核心,以青銀共居為輔助,青年者可以解決老年人陪伴的需求同時不需要增加照顧成本。我們可以將這些資源整合運用,並充分發揮青銀共居、換居政策的優點,以達到最大化的效果。
了解更多醫學新知>>>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